桁架图解法是一种用于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它通过绘制一个简化的桁架结构来表示复杂的结构系统。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清晰地展示结构的连接方式和受力情况,便于分析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桁架图解法常用于桥梁、建筑、机械等领域的结构设计。与解析法相比,桁架图解法更直观易懂,但需要更多的绘图技巧和经验。
桁架图解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 求解桁架的支座反力
- 首先利用力的平衡方程来求解桁架的支座反力,这是后续步骤的基础。因为桁架结构处于平衡状态,根据静力平衡原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所有力的合力都应为零,通过这些平衡方程就可以计算出支座反力的大小和方向。
- 区域编号定义
- 以固定的方向确定外力(包括支座反力)之间区域的编号,例如采用顺时针方向,用英文字母定义外力区域(如a,b,c,d,……);然后用数字定义桁架杆件之间区域(如1,2,3,4,5,……)。这样,不管是外力还是杆件轴力,都可以用区域编号命名,如左端支座反力可以命名为m - a(顺时针),支座处斜腹杆可以命名为1 - 2或2 - 1(根据选择节点不同,按顺时针命名)。
- 定义内力图比例尺并画出外力矢量图
- 定义内力图的比例尺(即单元力的长度),按外力的方向依次序画出桁架的外力矢量图。在图中力的大小按比例尺画出,力的方向由力矢量的起点编号和终点编号定义。例如,桁架左端外力为0.5的向下的集中力,那么在图中表示为0.5个单元力的长度,而且力的方向为a - b(向下)。
- 以节点为基准画出杆件内力矢量
- 以节点为基准,画出该节点上的杆件的内力矢量。对于某个节点(如节点I),按顺时针方向,确定节点上的作用力,如a - b的外力,b - 1的上弦杆内力,1 - a的端竖杆内力。按照桁架的上弦杆的方向,b - 1的上弦杆内力的力矢量在相应直线(如黑线所示)上;1 - a的端竖杆内力的力矢量在竖直红线上,两条线的交点即为两个力矢量的共同端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判断杆件内力的大小和方向,如b - 1的上弦杆内力为零(即该段弦杆为零杆);1 - a的端竖杆内力的大小为线段ab的长度(如0.5),且按顺时针方向,1 - a的端竖杆内力的方向为向上(即对着节点I,为压力)。按照这样的方法可以依次分析其他节点的内力,从而画出桁架的内力矢量图。
在整个桁架图解法的过程中,其核心原理是基于静定结构的力平衡原则,即外力是一个平衡力系,节点受到平衡力系的作用(包括外力和内力)。





桁架结构的静定条件是什么?
如何判断桁架中的零杆?
桁架图解法与解析法的区别
桁架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