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混结构中构造柱的施工规范标准包括:1. 材料选择,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红砖、水泥、砂等;2. 施工顺序,先进行基础处理,然后浇筑混凝土,最后进行钢筋绑扎和模板安装;3. 质量控制,包括混凝土强度、钢筋绑扎质量、模板稳定性等;4. 安全措施,如设置安全防护网、设置警示标志等。

砖混结构构造柱施工规范标准
砖混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类型,其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而构造柱以及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柱在砖混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通常用于增强建筑的抗震性能和稳定性。以下是根据提供的搜索结果总结的关于砖混结构构造柱施工的规范标准。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构造柱施工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保所有的材料和机具都已准备齐全,包括木板、定型组合钢模板、方木、木楔、支撑等。其次,要检查砖墙或混凝土墙的位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且办理预检手续。此外,构造柱钢筋绑扎完毕后,也需要办理隐检手续。如果模板拉杆需要螺栓穿墙,砌砖时应按要求预留螺栓孔洞。在支模前,还需要将构造柱、圈梁及板缝处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
支模工艺
支模是构造柱施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采用木模板或定型组合钢模板进行支模。为了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模板膨胀,影响外墙平整,可以用木模或组合钢模板贴在外墙面上,并每隔1m以内设两根拉条,拉条与内墙拉结,拉条直径不应小于16。拉条穿过砖墙的洞要预留,留洞位置要求距地面30cm开始,每隔1m以内留一道,洞的平面位置在构造柱大马牙槎以外一丁头砖处。
混凝土施工
混凝土施工是构造柱施工的核心部分。在混凝土浇筑前,需要根据测定的砂、石含水率调整配合比中的用水量,雨天应增加测定次数。搅拌机棚应设置混凝土配合比标牌,砂、石、水泥必须严格按需用量分别过秤,加水也必须严格计量。投料顺序一般为先倒石子,再倒水泥,后倒砂子,最后加水。在构造柱根部施工缝处,在浇筑前宜先铺5cm厚与混凝土配合比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质量标准
构造柱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因此,必须严格遵守质量标准。模板及其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支撑部分应有足够的支撑面积。模板接缝处应严密,预埋件应安置牢固,缝隙不应漏浆,应小于1.5mm。模板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模板隔离剂应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或沾污钢筋。
成品保护
在构造柱施工完成后,还需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防止在后续施工过程中对其造成损坏。例如,在砖墙上支撑圈梁模板时,要防止撞动最上一皮砖。支完模板后,应保持模内清洁,防止掉入砖头、石子、木屑等杂物。还应保护钢筋不受扰动。
综上所述,砖混结构构造柱的施工规范标准涵盖了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支模工艺、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到成品保护等多个方面。这些规范标准旨在确保构造柱的施工质量和建筑的整体安全性。




砖混结构抗震性能提升方法
构造柱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解决
砖混结构施工质量检测标准
砖混结构施工材料选择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