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本溪钢结构设计公司

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本溪钢结构设计公司 1周前 ( 03-16 01:11 ) 590 抢沙发
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包括刚度计算和稳定性分析。刚度计算主要涉及确定梁的截面尺寸、材料属性以及加载情况,以确保结构在受力时能够维持所需的刚度。稳定性分析则关注于评估梁在不同荷载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失稳或破坏,通常使用极限状态法或能量法等方法进行。影响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梁的长度、跨度、支撑条件、材料性能以及加载方式等。
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钢结构框架施工 第1张

钢结构梁计算方法相关因素

  • 抗弯强度计算
    • 钢材的应力 - 应变(σ - ε)曲线表明,在屈服点fy之前接近理想弹性体,屈服点之后接近理想塑性体,可视为理想弹塑性材料。梁在弯矩作用下,随弯矩增大,截面上弯曲应力分布分三个阶段:弹性工作阶段、弹塑性工作阶段、塑性工作阶段。把边缘纤维达到屈服点视为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进行设计叫弹性设计;在一定条件下考虑塑性变形发展则为塑性设计。《规范》规定,计算抗弯强度时,对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受弯构件,不考虑截面塑性变形发展;对承受静力荷载或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受弯构件,考虑截面部分发生塑变。抗弯强度计算公式为:弯曲应力 = M/Wz,其中M为弯矩,Wz为截面抵抗矩。
  • 整体稳定计算
    • 梁的整体稳定很重要。当有能阻止梁侧向位移的铺板或受压翼缘侧向自由长度与宽度之比不超过规定值时,截面由抗弯强度控制;否则由整体稳定条件控制。计算梁的最大弯矩设计值后,按抗弯强度或整体稳定要求计算型钢所需的净截面抵抗矩,公式为:Wnxreq = Mmax/(γxf)或Wnxreq = Wmax/(φbf) 。
  • 局部稳定和加劲肋设计
    • 局部失稳概念:为提高梁的强度与刚度,腹板宜高而薄;为提高梁的整体稳定,翼缘宜宽而薄。防止局部失稳的办法有加厚钢板和布置加劲肋减小幅面(把腹板分成若干带有边框的区格防止失稳)。
    • 翼缘的局部稳定:对于翼缘,其受压外伸部分可视为三边简支、一边自由的均匀受压板。用弹性稳定理论并考虑钢材弹塑性工作,可推导出局部失稳时临界应力σcr是翼缘厚度t与翼缘外伸宽度b1比值的函数,令σcr接近钢材屈服点可反算出b1/t的限值,保证局部失稳不先于强度破坏。
    • 腹板的局部稳定:对于腹板,加厚钢板不经济,布置加劲肋是有效措施,加劲肋分横向加劲肋、纵向加劲肋和短加劲肋几种。
  • 支座与主次梁连接计算
    • 支座形式及设计:常用支座有平板支座、弧形支座、滚轴支座三种形式。平板式支座设计主要是确定支承板尺寸,假定支座反力均匀分布于支承板,支承板面积A = lb = R/fce,支承板厚度t由支承板单位宽度所受弯矩计算。
    • 翼缘焊缝计算:要确定合适的焊缝高度hf,如hf≥1.67mm,hfmin = 6.4mm,hfmax = 12mm,可根据情况取hf = 8mm等。
  • 梁的拼接计算
    • 工厂拼接:拼接位置常由钢板尺寸决定,但要使翼缘与腹板拼接位置错开,避免与次梁和加劲肋焊缝重叠交叉,保持不小于10tw的距离。
    • 工地拼接:拼接位置由运输安装条件决定,应设在受力较小部位。
  • 刚度计算
    • 需要考虑梁的刚度条件,例如集中荷载标准值、梁自重标准值等因素计算出弯矩标准值,进而验算梁的刚度是否满足要求,不过文档未给出具体通用的刚度计算公式,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具体荷载情况和设计要求确定。
  • 截面改变计算
    • 在梁的跨端部l/6处改变翼缘宽度等情况时,需要计算改变截面处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进而计算所需截面抵抗矩、翼缘面积等,并进行抗弯强度、抗剪强度、折算应力、整体稳定等验算。例如在l/6处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为M1和V1,所需截面抵抗矩W1 = M1/(γxf),所需翼缘面积A1可根据具体公式计算,然后根据计算结果选取合适的翼缘尺寸t和b1,并进行各项验算,如抗弯强度验算I1、抗剪强度验算S1、折算应力验算σ′和τ′、整体稳定验算l1/b1等。
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钢结构框架施工 第2张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钢结构框架施工 第3张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钢结构框架施工 第4张钢结构梁的计算方法(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钢结构框架施工 第5张

钢结构梁弹性设计与塑性设计区别

钢结构梁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

钢结构梁加劲肋设计原则

钢结构梁刚度计算实例分析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