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内江钢结构设计公司

黑龙江铜矿分布图(黑龙江最大铜矿在哪里)

内江钢结构设计公司 2周前 ( 11-15 18:36 ) 1017 抢沙发
今天给各位分享黑龙江铜矿分布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黑龙江最大铜矿在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今天给各位分享黑龙江铜矿分布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黑龙江最大铜矿在哪里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及相应矿产的地名

铁矿:全国已探明的铁矿区有1834处。大型和超大型铁矿区主要有:辽宁鞍山一本溪铁矿区、冀东一北京铁矿区、河北邯郸一刑台铁矿区、山西灵丘平型关铁矿、山西五台一岚县铁矿区、内蒙古包头一白云鄂博铁锈稀土矿、山东鲁中铁矿区、宁芜一庐纵铁矿区、安徽霍丘铁矿、湖北鄂东铁矿区、江西新余一吉安铁矿区、福建闽南铁矿区、海南石碌铁矿、四川攀枝花一西昌钒钛磁铁矿、云南滇中铁矿区、云南大勐龙铁矿、陕西略阳鱼洞子铁矿、甘肃红山铁矿、甘肃镜铁山铁矿、新疆哈密天湖铁矿,大台沟附近的花红沟、鞍山黑石砬子、辽阳弓长岭铁矿等等。

锰矿:全国已探明的锰矿区共有213处,主要有:辽宁瓦房子锰矿;福建连城锰矿;湖南湘潭、民乐、玛瑙山、响涛园等锰矿;广东有小带、新椿等锰矿;广西八一、下雷、荔浦等锰矿;四川高燕和轿顶山锰矿;贵州遵义锰矿。

铬铁矿:有56处产地,主要是新疆萨尔托海、西藏罗布莎、内蒙古贺根山、甘肃大道尔吉等铬矿。

铜矿:已探明矿区910处,主要为:黑龙江省多宝山;内蒙古自治区乌奴格吐山、霍各气;辽宁省红透山本溪、辽阳、鞍山、锦州、阜新、朝阳;安徽省铜陵铜矿集中区;江西省德兴、城门山、武山、水平;湖北省大冶一阳新铜矿集中区;广东省石菉;山西省中条山地区;云南省东川、易门、大红山;西藏自治区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舍勒等铜矿。

铝土矿:有310处产地,主要为:山西省的克俄、石公、相王、西河底、太湖石、郭偏梁一雷家苏、宽草坪;河南省的曹窑、马行沟、贾沟、石寺、竹林沟、夹沟、支建;山东省的淄博;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平果那豆;贵州省的遵义(团溪)、林歹、小山坝等铝土矿区。

铅锌矿:有产地700多处,主要为:黑龙江省的西林;辽宁省的红透山、青城子;河北省的蔡家营子;内蒙古自治区的白音诺、东升庙、甲生盘、炭窑口;甘肃省的西成(厂坝);陕西省铅硐山;青海省的锡铁山;湖南省的水口山、黄沙坪;广东省的凡口;浙江省的五部;江西省的冷水坑;江苏省的栖霞山;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厂;云南省的兰坪、会泽、都龙;四川省的大梁子、呷村等铅锌矿。

镍矿:有产地近百处。主要是吉林省的红旗岭、赤柏松;甘肃省的金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拉通克、黄山;四川省的冷水菁、杨坪;云南省的白马寨、墨江等镍矿。

钼矿:有产地222处,主要是吉林大黑山;辽宁省杨家杖子、兰家沟;陕西省金堆城;河南省栾川等钼矿。

钨矿:探明产地252处,主要是江西省西华山、漂塘、大吉山、盘古山、画眉坳、浒坑、下桐岭、岿美山;福建省行洛坑;湖南省柿竹园、新田岭、瑶岗仙;广东省锯板坑、莲花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明山、珊瑚;甘肃省塔儿沟等钨矿。

锡矿:探明产地293处,主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珊瑚、水岩坝;云南省东川;湖南省香花岭、红旗岭、野鸡尾等锡矿。

汞、锑矿:探明汞产地103处、锑产地111处。主要是贵州万山、务川、丹寨、铜仁;湖南省新晃等汞矿,湖南省锡矿山、板溪;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厂;甘肃省崖湾等锑矿。陕西省旬阳汞锑矿。

金矿:探明矿区1265处,主要有黑龙江省乌拉嘎、大安河、老柞山、呼玛;吉林省夹皮沟、珲春;辽宁省五龙;河北省张家口、迁西;山东省玲珑、焦家、新城、三家岛、尹格庄;河南省文峪、桐沟、金渠、秦岭、上宫;广东省河台;湖南省湘西;云南省墨江;四川省东北寨;青海省斑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希、哈密等金矿。

银矿,探明产地569处,主要有陕西省银硐子;河南省破山;湖北省银洞沟、白果园;四川省砷村;江西省贵溪;吉林省山门;广东省庞西洞等银矿。

稀土、稀有金属: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白云鄂博、801)、山东省(微山)、江西省(赣南、宜春)、广东省(粤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等地。

图如下

黑龙江多宝山铜矿床

多宝山矿床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是多宝山斑岩铜矿田中的主要矿床,其东南面还分布有规模较小的铜山、小多宝山矿床;及报捷、孤山、争光等矿点。

一、区域背景

多宝山矿床是我国北部成矿域古亚洲活动带东段多宝山—阿尔山斑岩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位于天山—兴蒙褶皱系大兴安岭优地槽褶皱带北东段,新开岭断裂北西侧,西邻嫩江大断裂(图3.1.1)。

地球物理背景场表现为:矿区处于大兴安岭—武陵山北东东向重力梯度带的北段东侧,相应区域磁场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地球化学场呈北东向断续分布的Cu高背景(w(Cu)>24×10-6)区(宽河村—多宝山一带),多宝山矿区位于该高背景区的西南端。

二、成矿环境

多宝山矿区的古构造环境:空间上位于大陆边缘区域深断裂的隆起一侧,时间上处在造山期后长期上隆所诱导出的伸展拉张构造环境。

1.地层

矿田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志留系岩层,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白垩系及第四系仅局部分布(图3.1.3);石炭系以新地层与泥盆系以老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多宝山矿区出露地层以中奥陶铜山组(O2t)凝灰质碎屑岩,多宝山组(O2d)英安质、安山质熔岩及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为主;局部凹陷处,分布有石炭系—二叠系陆相沉积。

2.构造

由于经受了多次构造运动,矿区构造极为复杂。多宝山矿床位于 NE向区域深断裂隆起的一侧,具有多期活动的三矿沟—多宝山—争光 NW 向构造-岩浆岩带的中段。该构造带由小多宝山倒转背斜,多宝山倒转背斜和 NW向断裂,以及 NE25°~40°,近 SN向、近EW向的断裂组成。多宝山、铜山矿床即位于多宝山倒转背斜近轴部,NW 向与 NE 向断裂的交汇部位。容矿构造为微细裂隙及韧性剪切带的片理。

图3.1.1 多宝山矿田区域地质背景剖析图

3.岩浆岩

自加里东期以来,岩浆活动频繁,不同期形成的各类岩浆岩均有出露。主要分布于矿区的北部和中部。岩性以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斜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更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斑岩。

海西期多宝山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复式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花岗闪长岩呈不规则小岩株产出,出露面积约 9km2,侵入于多宝山组地层中,接触带多呈犬牙交错状。出露地表的花岗闪长斑岩,呈两个长轴为NW向的透镜状小岩体分布于花岗闪长岩中,面积分别为0.08km2和0.09km2,接触带附近花岗闪长岩明显破碎,并见变质晕圈。

4.区域地球化学

(1)微量元素平均含量。多宝山地区中奥陶统地层主要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3.1.1)表明:早期安山岩具有较高的Cu、Zn含量,为区域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

表3.1.1 多宝山地区中奥陶统地层主要岩石中微量元素含量

岩浆岩中微量元素含量统计(表3.1.2):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中,Cu、Ag元素明显富集,与酸性岩平均丰度(鄢明才等1996)相比,其富集倍数分别达33~20和12~8倍,以花岗闪长斑岩中含量最高,反映矿床形成与花岗闪长斑岩关系密切。

表3.1.2 多宝山铜矿区岩浆岩中微量元素含量

据矿区岩体含矿性评价研究,含矿岩体的地球化学标志:Cu元素含量大于100×10-6、变异系数大于1;岩体中Cu元素的分布呈双峰或多峰型。

环绕多宝山矿田向外,Cu元素依次出现增高场→降低场→正常场(图3.1.2),显示矿床的Cu部分来自围岩。

(2)异常元素组合与分布。异常元素以 Cu、Mo、Ag、Au、Sb、Zn为主。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 Cu元素异常范围约19km2(图3.1.3);Cu、Mo、Ag、Au异常具有清晰的浓度分带,Cu、Mo衬值、变异系数均较大。主要异常元素特征参数见表3.1.3。受 NW和 NE向两组断裂控制,异常形态显示为不规则状,北东向延伸较长。

图3.1.2 矿田铜量(水系沉积物)分布图

表3.1.3 多宝山地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参数表

5.区域地球物理场

多宝山矿田位于三矿沟—争光北西向重力梯度带中梯度较大的地段,其北东为海西期斜长花岗岩体形成的区域重力低(图3.1.3)。

图3.1.3 多宝山矿田区域场剖析图

在ΔT区域正磁场中,彼此孤立的近等轴状正磁异常,强度约300~500nT为中酸性岩体反映;大面积平稳的负磁场区与古生界地层分布基本一致;局部地段的跳跃磁场,多为中生界火山岩反映。

区内走向明显的带状重、磁异常较为突出,反映了断裂构造的分布,如桦树排子—卧都河负磁异常带,三矿沟—争光重力梯度带等。

三、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组合分布及产状

矿床由多个矿体(或矿体群)组成。矿体形态复杂,呈雁行排列。根据矿体相对于斑岩体的空间部位,分为四个矿带:即位于斑岩体下盘的花岗闪长岩中的Ⅰ号矿带,和位于斑岩体上盘花岗闪长岩中由北西→南东依次排列的Ⅲ、Ⅱ、Ⅳ号矿带(图3.1.4)。各矿带一般距斑岩体0~500m,以距离50~150m处矿化最好。矿体多呈透镜状和条带状,大多向SE倾斜;矿体规模以Ⅲ号主矿带最大,且产状最陡。

图3.1.4 多宝山铜矿床矿带分布与地质剖面联系图

2.矿石构造及主要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主要为细脉浸染状,次为浸染状和脉状,亦有团块状、块状、条带状、杏仁状及土状,但不发育。

原生金属矿物主要有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和辉钼矿;其次有磁铁矿、赤铁矿、方铅矿、闪锌矿及磁黄铁矿等。次生金属矿物主要有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褐铁矿、钼钙矿、黄钾铁矾、铜蓝等。

矿石中有益伴生组分有Au、Ag、Se、Re和Pt族以及Ga等元素。

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斜长石、绢云母、叶绿泥石、方解石、钾长石等。

3.矿化阶段及分带性

多宝山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三个成矿期,六个成矿阶段:①花岗闪长岩岩浆热液期,黑云母-磁铁矿-硫化物阶段;②花岗闪长斑岩岩浆热液期,包括长石-石英-硫化物阶段、绢云母-石英-硫化物主成矿阶段、绿泥石-黄铁矿阶段、碳酸盐-硫化物阶段;③表生期,氧化阶段。

与矿床热液蚀变分带对应,由内向外可大致分为三个矿化带:①铜钼矿化带:以辉铜矿为主,分布于斑岩体的边部和周围,近石英核部辉钼矿增多;②铜矿化带:其主矿带与绢云母化带相吻合,中部以斑铜矿为主,黄铜矿次之,几乎不见黄铁矿,两侧则反之;③黄铁矿化带:大体环绕铜矿带分布,方铅矿、闪锌矿含量相对增高。

4.蚀变类型及分带

热液蚀变明显受花岗闪长斑岩体及NW向构造控制。以斑岩体及NW向构造为中心,向外呈椭圆环带状分布为钾化带→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后期又叠加了呈南北向分布的碳酸盐化带。

钾化带从斑岩体中心向外又可分为:①强硅化亚带或石英核,带内有时见条带状辉钼矿体;②钾硅化亚带,带内铜钼矿化较微弱;③钾长石-黑云母化亚带,带内含铜不均匀,有时可形成条带状铜矿体。

绢云母化带可分为三个亚带,并以石英-绢云母化亚带为中心,向两侧依次为: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区内铜矿主要分布在石英-绢云母化亚带和绿泥石-绢云母化亚带内。

5.氧化带

氧化带中可见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等。

因硅化核抗风化力强,在地貌上常形成山崖;矿带分布地段因裂隙发育,且金属硫化物易风化,在矿体群分布地段则呈负地形。

6.主要控矿因素

中奥陶世中期喷发沉积的一套以中性岩为主的火山碎屑岩。

NE向深断裂与NW向构造交汇部位,控制区内岩浆岩及矿带分布;矿带内,NW向次级背斜近轴部或倾伏端,NW向与NE(或近EW)向断裂交叉部位,或NW向断裂转折部位控制矿床分布;岩石片理及微细裂隙发育地段为矿体赋存的有利部位。

以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为主的中酸性复式侵入岩体。

四、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1.岩矿石物理性质

根据矿区岩、矿石物性统计(表3.1.4)分析如下。

表3.1.4 多宝山铜矿区主要岩、矿石物性统计表

(1)密度:矿石最高,花岗闪长岩最低,火山碎屑岩居中;花岗闪长岩与火山碎屑岩之间虽仅有0.03×103kg·m-3的密度差,但由于岩体一般规模较大,仍可形成较明显的重力低;而当矿体比较集中,且埋深不大时,矿体群上方会出现相对重力高异常。

(2)磁性:岩、矿石磁性均很微弱,安山岩、花岗闪长岩和矿石的磁性略强;凝灰岩最弱。因而,矿带及花岗闪长岩体上有弱磁异常显示,安山岩可形成干扰磁异常。

(3)极化率:宏观上,矿石明显高于围岩(花岗闪长岩与火山岩),黄铁矿化火山岩及含炭质泥岩具同等或更高的极化率,为激电异常的主要干扰地质体。

(4)电阻率:除含炭质泥岩略低外,其他岩、矿石间的电阻率无明显差异。

2.物性模型

据矿区90线和66线综合归纳,多宝山铜矿物性模型见图3.1.11(a),结合矿区岩、矿石物性参数(表3.1.4),物性综合特征归纳于表3.1.5。

3.地球物理异常

(1)矿田区激电异常。呈北西转向北西西向弧形分布,西段尚未封闭(图3.1.5)。异常区出露地层为多宝山组火山碎屑岩,其ηS背景值约3%。以ηS 4%等值线圈闭的异常长度大于6.0km、宽约1.6km,包含14个局部异常,极大值ηSmax一般6%~8%,个别达12%。多宝山矿床位于弧形异常的西部,铜山矿床位于东部。

(2)多宝山矿区物探异常。

①磁异常:Ⅰ、Ⅲ矿带上方有明显的带状弱磁异常,幅值100~200nT,其零值线与矿带范围大体相当(图3.1.6);Ⅲ矿带西南侧岩体上亦有低缓的正磁异常,且幅值与矿带上异常相当。古生界地层上显示为负磁异常,故地面磁法可用以大致圈定岩体及矿带的分布范围。

表3.1.5 多宝山铜矿区物性体分类及其物性特征归纳表

图3.1.5 多宝山矿田激电异常平面图

②激电(中梯)异常: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图3.1.6)。其中Ⅰ矿带异常较规则,西端尚未封闭,长大于3000m,宽200~400m,ηS一般为6%~10%,ηSmax达15%;Ⅱ矿带异常较小,约长450m、宽300m,西部亦未封闭,ηS约8%;Ⅲ矿带异常较平缓,约长550m、宽350m,东南端未封闭,ηSmax≈7%。Ⅰ、Ⅱ矿带异常与矿带符合较好,异常中心与地表出露矿体对应。

Ⅲ矿带虽为矿床的主矿带,但因其位于矿床中部,铜矿化强、黄铁矿化弱,总金属含量仅2.6%~4.2%;而两侧的黄铁矿化强(北东侧Ⅰ矿带总金属含量达4.0%~6.5%;南西侧花岗闪长岩中黄铁矿化含量大于5.0%)。因此,中梯装置激电异常呈中间低,两侧较高的宽缓鞍状(图3.1.7)。异常鞍部宽度达800m,与ηS异常对应的视电阻率ρS曲线呈宽度不一的相对低阻,ρS约1000~2000Ω·m。

在矿化带上,联剖装置激电异常形成一个宽阔的反交点,两侧峰值相距约1km。

图3.1.6 多宝山矿区物探异常剖析图

对应中梯ηS异常峰值部位,偶极ηS断面等值线呈两个明显的“八”字异常;ρS断面中部低阻主要为Ⅲ矿带浅部第四系覆盖(厚约65m)的反映。

综上分析,激电法各种装置的异常反映较为一致,即中部宽缓激电异常为Ⅲ矿带的反映,北侧异常峰值对应于Ⅰ矿带;南侧峰值主要反映黄铁矿化火山岩。

4.干扰体或干扰因素及其影响

安山岩与花岗闪长岩亦有略强磁性,可构成矿带上磁异常的干扰。

黄铁矿化火山碎屑岩及含炭质泥岩具有与矿石同等或更高的极化率,为激电法的主要干扰。由于含炭质泥岩电阻率低于其它岩、矿石,因此炭质泥岩形成的激电异常对应的电阻率较低。可以用激电异常对应的电阻率异常较低,区分炭质泥岩的干扰。

五、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岩矿石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主要岩、矿石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见表3.1.6。

2.地球化学异常

(1)岩石测量。①矿田区:Cu、Mo、Ag等元素套合异常的最高值部位与多宝山及铜山矿床区对应较好;铜山矿床外围尚有零星分布的弱异常。在矿田区周围,Pb、Zn、Co、Mn、F等元素形成较分散的零星异常(图 3.1.8)。②矿床区:在矿体上方,Cu、Ag、Mo、F、K2O、Na2O、Sr等形成很好的原生晕异常(图3.1.9)。Cu、Ag、Mo元素外带组合异常与矿化带范围对应,其中内带异常能清楚地反映矿体的赋存部位;As、Pb、Zn 异常呈断续环带状分布于 Cu、Ag、Mo异常的外围,形成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

图3.1.7 多宝山铜矿区90勘探线物探综合剖面图

(2)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Cu、Mo、Ag元素围绕矿体形成规模很大的异常,在矿体的前缘部位出现分叉,并局限在花岗闪长岩体分布范围内(图3.1.10);Co异常主要分布在矿体上盘,呈条带状;Pb、Zn、Mn异常位于Co异常的上方。自矿体向上盘围岩(花岗闪长岩)呈Cu、Mo、Ag→Co→Pb、Zn、Mn元素组合分带。

图3.1.8 多宝山矿田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图

表3.1.6 多宝山铜矿区主要岩矿石中微量元素平均含量

图3.1.9 多宝山铜矿区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平面图

3.元素分带序列与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

(1)元素分带序列。多宝山矿床元素分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有多位学者作过研究,其主要成果分别列于表3.1.7,并据其综合提出多宝山矿床的元素水平分带与垂直分带序列。

(2)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根据矿段90线和1080线勘探剖面,相对矿体不同部位的主要指示元素的累乘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其计算结果及其确定的矿化剥蚀程度评价指标见表3.1.8。采用此评价指标,在许多矿区已取得良好的效果。

4.地球化学异常模型

(1)地球化学异常示意模型。多宝山式[斑岩体以岩枝或岩脉(群)产出]异常模型:平面上,呈拉长的椭圆形或带状分布;剖面上,由矿体向上盘围岩一侧呈偏心的上、下盘(晕不发育)不对称的元素组合分带[图3.1.11(b)]。中心带为Cu、Mo、Au、Ag组合,边缘带为Pb、Zn、As、Mn、Co组合;垂向或轴向上,呈上(前缘)富Cu,下(尾部)富Mo的分带。

(2)赋矿地段地球化学标志。Cu、Mo、Ag 中、内带组合;w(K2O)>3%、w(K2O)/w(Na2O)>1;S、F中、外带组合;Cu、Mo、Ag异常外围分布着零星的 Pb、Zn异常。

图3.1.10 多宝山铜矿90线钻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剖面图

六、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1.多宝山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归纳于表3.1.10。

2.多宝山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模型示于图3.1.11。

表3.1.7 多宝山铜矿区不同剥蚀程度矿体上方元素组合异常水平分带

表3.1.8 相对矿体不同部位元素累乘指数

表3.1.9 多宝山矿床物性模型参数及地球物理异常正演计算方法

表3.1.10 多宝山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标志集

图3.1.11 多宝山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图

3.地质找矿勘查物探化探优选方法组合流程

(1)圈定矿带:以1∶20万~1∶50万区域重力、航空磁测圈出与北东向重力梯度带交汇的北西向重力梯度带;在航磁ΔT区域正磁场中,显示有强度约300~500nT的近等轴状正磁异常。

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北东向铜的高背景[w(Cu)>24×10-6]区带上,圈出北西向Cu、Mo、Ag等元素组合异常。

(2)圈定含矿(斑)岩体:以1∶2.5万~1∶1万激发极化法与1∶2.5万~1∶5万航磁(地磁)及重力测量,圈出具有弱磁和相对重力低的激电异常(ηS一般2%~4%);并对应有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以Cu、Mo、Ag、Au、Sb、Zn为主的元素组合异常。

(3)寻找和确定矿体赋存部位:1∶2.5万~1∶1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圈定赋矿部位并评价矿化剥蚀程度。

当矿体埋深不大时,1∶1万~1∶2.5万激发极化法及高精度重、磁显示:ΔZ有明显的带状磁异常,幅值约100~200nT,其零值线与矿带范围大体相当;激电法各类装置均有明显的异常反映,ηS一般为6%~10%;Δg可形成较弱的相对重力高异常。

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3.1.A 多宝山铜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3.1.B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3.1.C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表3.1.A 多宝山铜矿床地质特征简表

表3.1.B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物理特征简表

表3.1.C 多宝山铜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简表

黑龙江铜矿分布图(黑龙江最大铜矿在哪里) 结构污水处理池施工

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分布规律

(一)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岩石圈演化有密切关系。本区东部属环太平洋成矿域西部带;而西部则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域西部带与古亚洲成矿域东南边缘带的叠加部位。本区斑岩铜矿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古亚洲洋和环太平洋构造带的演化有密切关系。古生代在西伯利亚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的古亚洲洋中散布着一些中间地块。随着大洋岩石圈的向南北双向俯冲,发生复杂的消减、碰撞、增生、拼合、造山和岩浆活动。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向南增生,华北克拉通北缘向北增生,古生代末古亚洲洋闭合,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兴蒙造山带。本区时代最老的白乃庙斑岩铜矿(466~694Ma)是加里东期古亚洲洋消减、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的产物。多宝山准超大型和铜山大型斑岩铜矿床的时代为海西中期—燕山早期,多宝山主成矿岩体(花岗闪长岩)Rb-Sr年龄为310Ma±17Ma,K-Ar年龄为290Ma,多宝山大砬子花岗闪长斑岩K-Ar年龄为283.1Ma,588.3高地闪斜煌斑岩K-Ar年龄为245Ma,三矿沟复式岩体有黑云母K-Ar表面年龄247~251Ma、锆石U-Pb年龄209Ma及黑云母和全岩K-Ar年龄166Ma和184Ma等数据;说明多宝山准超大型和铜山大型斑岩铜矿床是晚古生代古亚洲洋沿贺根山—嫩江一线向兴安地块俯冲消减、随后碰撞造山及伴随的岩浆作用的产物。

表2-1 乌奴格吐山、八大关和八八一斑岩铜钼矿床的K-Ar年龄数据①

①1~9、12据冶金工业部地质研究所(1984);10~11由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八室测定;13~18据黑龙江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资料(1990)。

古生代末期古亚洲洋闭合转入陆内演化阶段,同时开始了中、新生代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时期。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亚洲大陆东缘形成NE向展布的板内大型断裂系统和与其近于平行的盆岭构造系统。晚侏罗—早白垩世(157~97Ma)时期是本区地球动力学机制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法拉隆板块(145~135Ma)NE向运动速度减慢,伊泽奈崎板块(135~127Ma)快速向NNW方向运动(30cm/a),斜向俯冲。包括本区在内的东亚地区广泛发育NE向断陷盆地,数量多达200个(李思田等,1990)。这些盆地均以晚侏罗世大规模钙碱性火山活动开始,结束于早白垩世早期(116Ma),为走滑断陷盆地和伸展断陷盆地,以拉张作用加强为特征。原NW向处于压扭应力下的断裂系统转为拉张环境,为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通道,本区大部分斑岩型铜矿是此时期形成的。例如,乌奴格吐山、八大关和八八一斑岩铜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35.0~166.0Ma(表2-1、表2-2),秦克章(1995)给出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床与成矿最直接有关的二长斑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42Ma,根据得尔布干斑岩型矿铜成矿带的含矿岩体和矿化仅发生在上侏罗统地层中、而下白垩统地层中既无该期岩体侵入又无矿化现象推断,成矿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期;莲花山斑岩型铜矿床的斜长花岗斑岩的U-Pb等时线年龄为161.8Ma,布敦化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岩体黑云母花岗闪长岩Rb-Sr等时线年龄为167Ma±2Ma,斜长花岗斑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166Ma±2Ma。二十一站、闹牛山、好来宝、乌兰哈达、敖尔盖和小西南岔等斑岩型铜矿床也是此时期形成的。可见,我国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床在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是,以燕山期成矿为主,其次是海西期,再次是加里东期。这与全球斑岩型铜矿的时间分布规律有所不同,全球斑岩型铜矿最重要的成矿期是新生代(约占该类型总储量的85%以上),占世界铜矿储量的42.5%,中生代占5.4%,古生代占3.8%;而本区最重要的成矿期是中生代。与全国斑岩型铜矿的时间分布规律也有差别,全国斑岩型铜矿主要成矿期是中生代,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22.5%,其次是新生代占14.3%,再次为古生代占6.0%,古元古代占4.6%,仅主成矿期与本区相同。

表2-2 乌奴格吐山、八大关和八八一斑岩铜钼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及模式年龄

(二)间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斑岩型铜矿的空间分布规律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主要分布于古亚洲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复合部位

本区除小西南岔一个中型斑岩型铜矿床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域外,其余15个斑岩型铜矿床均分布于古亚洲成矿域和环太平洋成矿域的复合部位(图2-4)。

图2-4 中国东北地区成矿域、断裂和斑岩型铜矿分布图

1.滨太平洋成矿域西界;2.古亚洲成矿域西南边界;3.岩石圈断裂及编号;4.地壳断裂;5.卫星照片反映的线性构造;①得尔布干深断裂;②嫩江深断裂;③二连-索伦深断裂;④江深断裂;⑤依兰-伊通深断裂;⑥抚顺-密山深断裂;⑦西拉木伦深断裂;⑧华北北缘深断裂;1~16.斑岩铜矿:1.二十一站;2.西吉诺;3.八大关;4.八八一;5.乌奴格吐山;6.长岭;7.多宝山;8.铜山;9.闹牛山;10.莲花山11.布敦化;12.好来宝;13.乌兰哈达;14.敖尔盖;15.小西南岔;16.白乃庙

2.主要分布于NE向深断裂上盘、尤其是断裂的交会部位

本区得尔布干深断裂和嫩江深断裂分别是加里东期及海西期俯冲拼合带。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碰撞造山,随后出现较强的造山后板内效应,使古生代NE向拼合带活化,并产生NW向拉张断裂。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东亚大陆之下俯冲,使NE、NW向断裂再次活动,并产生了NNE向新断裂。NE、NNE向断裂具有左旋走滑特征,控制了火山岩带和燕山期花岗岩的分布;NW向断裂控制次一级火山盆地。NE、NNE和NW向构造是本区的主要控矿构造。二十一站、西吉诺、八大关、八八一、乌奴格吐山和长岭等斑岩铜矿床分布于得尔布干深断裂上盘,尤其是NE、NNE和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图2-5),乌奴格吐山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NE向翁都鲁特-满洲里断裂带与NW向哈尼沟断裂带交会部位,矿床定位于NE向断裂与NW向断裂复合部位的火山-侵入岩穹窿构造中。多宝山、铜山、闹牛山、莲花山、布敦花、好来宝等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嫩江深断裂上盘NE、NNE和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参见图2-4、图2-6)。

图2-5 得尔布干斑岩型铜钼成矿带矿床分布图

1.深断裂;2.基底断裂;3.一般断裂;4.环形构造;5.超大型铜钼矿床;6.中型铜钼矿床;7.小型铜钼矿床;8.铜钼矿点;9.大型银多金属矿床;10.小型铅锌矿床;11.成矿亚带及编号。BB.八大关-八八一中深成斑岩铜钼矿床成矿亚带;HN.哈尼沟浅成斑岩铜钼矿床成矿亚带;MH.木哈尔次火山热液银多金属成矿亚带。①得尔布干深断裂带;②额尔古纳深断裂带;③根河深断裂带;④哈尼沟断裂带;⑤木哈尔断裂带

3.分布于巨型火山-侵入岩带边缘或内部

中国额尔古纳-俄罗斯红石-蒙古多尔诺特为一巨大近NE向的花岗杂岩隆起带,且具有由SW向NE时代渐新的特点。从更宏观的背景看,似乎有一个由蒙古多尔诺特元古宙花岗岩为中心的巨型环带,环带外围依次分布加里东期、海西期花岗岩,似乎暗示额尔古纳前中生代处在一个长期的地幔热源中心。J3—K1的塔木兰沟、上库力和伊利克得3个火山旋回形成的火山岩累计厚度达4000m,火山岩和与其伴生的燕山期花岗岩及次火山岩几乎遍及全区。二十一站、西吉诺、八大关、八八一、乌奴格吐山和长岭等斑岩型铜矿床就分布于此巨型火山-侵入岩带的东南缘及内部。

大兴安岭火山-侵入岩带(J3—K1)是本区规模最大者,由一系列受NE向断裂控制的火山盆地和火山隆起带组成。有塔木兰沟、上库力和伊利克得3个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岩石以碱质为主,转变为亚碱质,最后向亚碱质—碱质过渡,与典型的大陆裂谷区钙碱系列火山岩差异较大,与岛弧和活动陆缘型火山岩相比,明显富K、富Ti、贫Mg;K2O空间变化无规律性。这套火山岩形成于大型挤压的剪切走滑应力场发展为走滑拉分的拉张环境中(许文良,1993)。闹牛山、莲花山、布敦花、好来宝等斑岩型铜矿床分布于此火山-侵入岩带的东南缘及内部。多宝山和铜山两个大型斑岩型铜矿床产于海西—早燕山期火山-侵入岩带中。

图2-6 多宝山矿田及外围矿床(点)分布图

1.大型矿床;2.小型矿床;3.矿(化)点;4.主要断裂

(一)斑岩型——黑龙江省嫩江县多宝山铜矿 

1.矿区地质特征

多宝山铜矿床位于中亚-兴蒙造山带北东段黑龙江铜矿分布图,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的衔接部位,兴安褶皱带东北部,成矿区带属于中亚-蒙古斑岩铜矿带东部的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刘军等,2010;朱训等,1999)。多宝山铜钼金成矿带呈北西向展布,多宝山铜(钼)矿是区内最大的铜矿床,除此之外,还发育有铜山大型斑岩型铜钼矿、争光大型岩金矿及小多宝山、孤山、鸡冠山、榛子山等一批中小型铜钼钨金矿床(图3-1)。

图3-1 多宝山斑岩铜矿区域地质图

(据刘军等,2010)

1—白垩系九峰山组;2—泥盆系霍龙门组、泥鳅河组;3—志留系八十里小河组、黄花沟组;4—上奥陶统爱辉组、裸河组;5—中奥陶统多宝山组、铜山组;6—燕山期花岗岩类;7—华力西期花岗岩类;8—加里东期花岗岩类;9—地质界线;10—断层;11—大型矿床;12—小型矿床/矿点

2.矿体特征

多宝山铜(钼)矿为斑岩型铜矿床,矿体产在海西期片理化的花岗闪长斑岩内,矿床所赋存矿体数量较多,形态复杂,呈雁行排列(图3-2)。斑岩体的围岩蚀变发育在空间上呈环带状,蚀变中心为硅化斑岩,向外依次发育钾长石化带、黑云母化带、绢云母化带和青磐岩化带,矿体主要分布在绢云母化带和黑云母化带中,多数矿体呈透镜状和条带状沿北西向片理化带分布,矿体长上千米,宽数十米至数百米,最大的X号矿体控制延深达1000km。

经野外观察,结合镜下鉴定,矿石主要结构有自形—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以细粒为主,中粗粒次之,其他包括斑状结构、交代结构、变晶结构和压碎结构等;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细脉状为主,可见块状、条带状和角砾状构造;主要的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脉石矿物含量约为90%,以石英、绢云母、蛇纹石、绿泥石和碳酸盐为主,其次为绿帘石、黑云母、钾长石、钠长石等。

3.成因模式

多宝山铜矿床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与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同时受到构造和区域地层的影响。在岩体控矿方面,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体的侵位显著,经过多期次的热液活动叠加,矿化与蚀变规模较大,斑岩体上盘的铜矿体规模、品位都要优于下盘的已知矿体,如果在花岗闪长岩内有后期的斑岩侵入,则对成矿更为有利(赵元艺等,2011;刘军等,2010;王喜臣等,2007;武广等,2009)。

在构造控矿方面,矿体分布与北西向弧形片理化构造带关系非常密切,北西向弧形构造带、强片理化带叠加在区域含铜矿化带上时常常富集成矿体(图3-3)(王喜臣等,2007)。空间上,矿体环绕斑岩体分布,赋存于内、外接触带,主矿体产于外接触带,向下延伸于岩体内部,厚大矿段多距顶部地层较近,即近内接触带。

图3-2 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地质简图

(据刘军等,2010)

1—多宝山组;2—铜山组;3—英云闪长岩;4—石英闪长岩体;5—花岗闪长斑岩;6—花岗闪长岩;7—断裂;8—岩性界线;9—铜矿体;10—矿带编号

在地层控矿方面,矿田内已知矿床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奥陶系和志留系。主要赋矿地层为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它是一套由安山岩和中酸性凝灰岩组成的火山岩系(赵元艺等,2011)。多宝山组平均含铜质量分数为130×10-6,明显高于矿田内其他地层的含铜量,是矿田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4.矿床系列标本简述

2012年,对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及成矿背景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矿区露天矿床剥离的特点,在矿区主采坑内测制了两条剖面,共采集标本18块(表3-1)。其中剖面一位于305勘探线附近,剖面起点位于主采坑的西侧,长度为718.2m,采集标本11块,岩性为青磐岩化安山岩、黄铁矿化花岗岩、绿泥石化花岗闪长岩、绿泥石化片理化安山岩、蚀变花岗岩、蚀变花岗闪长岩、黄铁矿黄铜矿石、辉石安山岩、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花岗闪长岩、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剖面二位于307勘探线附近,剖面起点位于主采坑内,长度为447.1m,采集标本7块,岩性为含黄铜矿辉钼矿石、绿泥石化钾长花岗岩、粉砂质凝灰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安山岩和孔雀石化硅化花岗闪长岩。矿石与岩石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以化学分析结果圈定。本次标本采集均在剖面上进行,对矿体和围岩均采集了标本,较全面地覆盖了多宝山斑岩铜矿的围岩、矿体及蚀变等岩石类型。

图3-3 多宝山矿床热液活动模式

(据赵元艺等,1995)

1—中奥陶统铜山组;2—中奥陶统多宝山组;3—上奥陶统;4—强硅化;5—钾化;6—绿泥石化;7—青盤岩化;8—绿泥石绢云母化;9—青盤岩化绢云母化;10—绢云母化;11—花岗闪长斑岩;12—花岗闪长岩;13—铜平均含量;14—热液流动方向

表3-1 多宝山斑岩铜矿采集标本

黑龙江铜矿分布图:表中Cu1-B代表多宝山铜矿标本,Cu1-b代表该标本薄片编号,Cu1-g代表该标本光片编号。

5.图版

(1)标本照片及其特征描述

Cu1-B01

青磐岩化安山岩。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呈半自形—他形,长柱状。斜长石,部分绿帘石化,粒径0.5~3m m,含量15%~20%。角闪石,黑色,部分绿泥石化,含量3%~5%。基质为隐晶质,灰绿色,含量约80%。主要蚀变矿物为绿帘石和绿泥石,绿帘石交代长石,绿泥石主要交代角闪石。偶见碳酸盐化方解石颗粒,滴稀盐酸起泡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2

黄铁矿化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和石英,半自形—他形。长石,白—乳白色,粒径1~5mm,含量约65%。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粒径1~2mm,含量约30%。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半自形—他形细粒结构,黄—黄白色,金属光泽,偶见他形微细粒黄铜矿化,含量2%~3%。可见石英细脉和方解石细脉。石英细脉多伴有金属硫化物;方解石脉不含矿,切穿石英细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3

绿泥石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浅灰—浅肉红色,中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钾长石,肉红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3~5mm,含量约30%。斜长石,白—乳白色,半自形,长柱状,粒径3~4mm,含量25%~30%。石英,无色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3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多蚀变为深绿色绿泥石,含量约10%。岩石裂隙面上可见星点状分布的黄铁矿化和微弱黄铜矿化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4

绿泥石化片理化安山岩。岩石呈灰绿色,隐晶质结构,片理化构造。全岩结构较均一,主要矿物成分可见有绿泥石和斜长石。矿物颗粒细小,肉眼较难辨别矿物种类及含量。绿泥石沿片理分布,呈微弱片理化构造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5

蚀变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绿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钾长石,肉红色,半自形—他形,长柱状,含量约30%。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含量25%~30%,部分蚀变为绿帘石。石英,无色透明,半自形—他形,浑圆粒状,粒径1~3mm,含量约30%。硅化石英细脉中不均匀分布有黄铁矿化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6

蚀变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绿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白色乳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含量约40%,粒径3~6mm,部分被绿帘石交代。钾长石,浅肉红色,半自形—他形,粒径2~4mm,含量约10%。石英,无色透明,浑圆粒状,粒径1~2mm,含量约30%。暗色矿物为角闪石和黑云母,但多已蚀变成绿泥石,含量15%~20%。岩石中发育微细裂隙,沿裂隙充填有黄铜矿化,伴生有黄铁矿化,含量1%~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7

黄铁矿黄铜矿石。矿石呈灰绿色—灰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主体岩性为绿泥石化弱片理化安山岩。矿石矿物为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微细他形粒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3%~4%。另见少量黄铁矿,黄—黄白色,微细他形粒状结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1%~2%。黄铜矿化、黄铁矿化与方解石脉密切共生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8

辉石安山岩。岩石呈灰黑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矿物成分有两种斜长石和辉石、角闪石。斜长石,白色浅绿色,长柱状,含量10%~20%,明显绿帘石化。辉石,黑褐色,粒状,粒径2~5mm,长者可达10mm。角闪石,黑色,针状。基质为细粒隐晶质,矿物颗粒细小,肉眼难以分辨。岩石解理面上发育黄铜矿化和黄铁矿化,呈微细粒结构,含量1%~2%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9

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中细粒花岗结构,角砾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40%。石英,无色透明,浑圆粒状,粒径1~2mm,含量约3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和角闪石,他形粒状,含量10%~15%。岩石中可见安山岩捕虏体(角砾),灰—灰黑色,棱角状、不规则状,大小2cm×(5~8)cm。发育星散状微细粒的黄铁矿和黄铜矿,不进入安山岩角砾中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0

二云母花岗岩。岩石呈浅灰白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石英,次为钾长石和云母。斜长石,白—乳白色,半透明,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60%。石英,无色透明,油脂光泽,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2mm,含量约20%。钾长石,肉红色,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5%。黑云母,黑—褐黑色,片状,半自形,含量约10%,片径2~4mm。白云母,白色,玻璃光泽—丝绢光泽,片状,片径2~5mm,最大可见5mm×10mm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1

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岩石呈浅肉红色,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其次为斜长石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黑云母。钾长石,肉红色,粒状,粒径3~5mm,含量约50%。斜长石,白—乳白色,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5%。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粒径1~3mm,含量约30%。黑云母,黑—褐黑色,片状,片径2~5mm,含量约15%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2

含黄铜矿辉钼矿石。矿石呈浅灰绿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细脉浸染状构造。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次为黄铜矿。辉铜矿,铅灰色,金属光泽,半自形—他形微细粒状,含量约5%。黄铜矿,亮黄色,金属光泽,他形微细粒结构,含量约1%。可见微量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蛇纹石和少量方解石,含量>90%。蛇纹石,浅灰绿色,蜡脂光泽,硬度低于小刀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3

绿泥石化钾长花岗岩。岩石呈灰绿—浅肉红色,中—细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钾长石、石英和斜长石。钾长石,肉红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5mm,含量约5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粒径1~2mm,条带状,条带中发育黄铜矿化,含量约20%。斜长石,白—浅灰白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2~4mm,含量约1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多已绿泥石化,含量约10%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4

粉砂质凝灰岩。岩石呈灰绿色,凝灰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细粉砂-火山灰。岩石中发育细小方解石脉和绿泥石细脉。绿泥石脉中发育黄铁矿化和黄铜矿化,并见有微细粒状辉钼矿化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5

绿泥石化绿帘石化安山岩。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成分主要为长石、辉石和角闪石。长石,含量25%~30%。浅灰绿色,半自形—他形粒状,粒径2~4mm,发生绿帘石化。辉石和角闪石均已绿泥石化。基质为隐晶质。岩石中发育石英绿帘石脉,脉中发育有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细脉,呈细脉浸染状分布,含量2%~3%。偶见细粒辉钼矿小团窝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6

黄铁矿化黄铜矿化蚀变岩。岩石呈灰绿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标本部分为花岗岩成分(石英、长石、黑云母),部分蚀变为安山岩成分(辉石、角闪石、斜长石),斑状结构。角闪石、辉石均已绿泥石化,斜长石绿帘石化。基质成分为安山岩,隐晶质。岩石中发育硅化石英脉和碳酸盐化方解石细脉。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铁矿,黄—黄白色,半自形—他形微细粒结构,浸染状分布,含量约8%,伴生有少量他形微细粒黄铜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7

孔雀石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长石和石英,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蚀变矿物为绿泥石,次生矿物为孔雀石和褐铁矿。长石,白—灰白色,半自形粒状结构,粒径2~4mm,含量约40%。石英,无色透明,他形粒状结构,油脂光泽,大小2mm,含量约30%。角闪石和黑云母颗粒细小,多已蚀变为绿泥石,呈丝状、细脉状充填于石英与斜长石矿物晶粒间,含量约10%。黄铁矿,黄—黄白色,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2~3mm,最大可见4mm,氧化后为褐铁矿,含量约5%。孔雀石,翠绿色,放射状、细脉浸染状,含量约10%。标本已达工业品位要求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8

孔雀石化硅化花岗闪长岩。岩石呈灰色,不等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有长石和石英,次为角闪石和黑云母。金属矿物为黄铁矿,蚀变矿物为绿泥石,次生矿物为孔雀石和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2)标本镜下鉴定照片及特征描述

Cu1-b01

灰绿色安山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70%)、绿泥石(Chl,约20%,主要由角闪石蚀变所致)和少量石英。斑晶为斜长石,呈长柱状,部分为绿帘石交代,粒径约0.5~1mm。角闪石,斑晶呈板片状,主要蚀变成绿泥石,粒径0.5~1mm,基质为隐晶质。斜长石,发育聚片双晶。绿泥石,单斜晶系,具弱多色性,Ⅰ级灰白干涉色,具“柏林蓝”或“铁锈色”异常干涉色,呈平行或近平行消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5

细粒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绢云母(Se,约40%)、石英(Qz,约30%)和斜长石(Pl,约15%)。斑晶为斜长石,斜长石发生强烈的绢云母化作用,矿物均已定向拉长,由于蚀变较强,矿物边界模糊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6

绿泥石化中粒花岗闪长岩。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绿泥石(Chl,约40%)、长石(Pl+Kfs,约30%)、石英(Qz,约15%)、绢云母(Se,约5%)和绿帘石(Ep,约5%)。斑晶为斜长石和钾长石,颗粒粒径0.2~0.5mm,发生明显的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绿帘石化交代作用。石英,呈他形粒状,粒径约0.2mm。绿泥石,具“柏林蓝”或“铁锈色”异常干涉色。绿帘石,多色性明显,正高—正极高突起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07

绿泥石化中粒花岗闪长岩。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绿泥石(Chl,约25%)、石英(Qz,约15%)和单斜辉石(Cpx,约5%)。斑晶为斜长石,颗粒粒径0.5~1mm。石英,他形粒状,粒径约0.1mm。单斜辉石,无多色性,干涉色较高,短柱状,正高突起,有两组近直角的裂纹,消光角为30º(<40º)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2

碳酸盐化花岗闪长岩。中粒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石英(Qz,约30%)和方解石(Cal,约15%)。斜长石,呈长柱状,颗粒粒径0.5~1mm。石英,他形粒状,粒径0.2~0.5mm。方解石胶结生长在石英与长石之间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3

辉长岩。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斜方辉石(Opx,约40%)。辉石与斜长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他形粒状,辉石颗粒粒径约1mm,斜长石粒径约1mm。斜方辉石,短柱状,两组解理,正高突起,糙面显著,平行消光与对称消光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5

绿帘石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绿帘石(Ep,约65%)和方解石(Cal,约30%)。斑晶为绿帘石,原矿物为斜长石,后期被交代为绿帘石,仍保留了斜长石的晶形,颗粒粒径0.5~2mm。方解石粒径约0.5m m。绿帘石,单斜晶系,多色性明显,正高—正极高突起,干涉色Ⅱ级蓝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6

构造角砾岩。角砾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20%)、绢云母(Se,约60%)和少量石英(Qz)。角砾为花岗闪长岩、安山岩等,大小不一,呈棱角状—次圆状,岩溶胶结,基质为隐晶质,长石发生了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作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b18

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Pl,约50%)、石英(Qz,约30%)、黑云母(Bt,约10%)和绿泥石(Chl,约5%)。斑晶为斜长石,呈板状,粒径1~2mm。石英,他形,粒径约0.1mm,基质为隐晶质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g15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磁铁矿及赤铁矿,少量褐铁矿及铜蓝等。黄铜矿(Ccp)含量约4%,呈他形粒状结构,沿磁铁矿颗粒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被晚期铜蓝沿边缘及裂隙交代呈镶边结构,粒径0.002~2.0mm。磁铁矿(Mag)含量约1%,呈半自形—他形粒状结构,粒径0.001~0.2mm。赤铁矿(Hem)少量,沿磁铁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褐铁矿(Lm)少量,沿黄铜矿颗粒裂隙交代呈脉状—网脉状结构。偶见铜蓝(Cv)呈不规则粒状结构沿黄铜矿颗粒边缘交代分布

矿物生成顺序:磁铁矿→赤铁矿→黄铜矿→铜蓝-褐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Cu1-g16

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少量闪锌矿等。黄铁矿(Py)含量约10%,呈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铜矿、磁黄铁矿及闪锌矿沿其裂隙及边缘交代,局部交代强烈呈骸晶结构,颗粒粒径0.01~0.6mm。黄铜矿(Ccp)含量约5%,呈他形粒状结构,沿黄铁矿颗粒裂隙及边缘交代呈尖角状结构或细脉状结构,粒径0.002~0.2mm。闪锌矿(Sp)少量,呈不规则粒状结构分布,沿黄铁矿颗粒边缘及裂隙交代呈尖角状结构,与黄铜矿呈共结边结构共生,粒径0.01~0.03mm。偶见磁黄铁矿(Po),呈不规则粒状与黄铜矿共生,粒径约0.02mm

矿物生成顺序: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

中国典型矿床系列标本及光薄片图册.钨钼铜矿

 内生铜矿成因分类及其分布规律

矿床的成因分类反映人们对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的认识,是人们对矿床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矿床分类是当前矿床学中一个复杂的问题,由于对矿床的形成条件、成矿机制、控矿因素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的认识不同,以及分类原则和基础不同,而使得分类方案有很大分歧。一般认为,成矿物质及其来源是成矿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成矿环境是外界条件,而成矿作用则是成矿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富集而形成矿床的机制和过程(袁见齐等,1985)。

陈毓川等(1993)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将矿床成矿模式分为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和其他成因矿床4个系列。郭文魁等(1987)和刘兰笙(1986)在不忽视成矿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金属成矿的条件与容矿围岩性质,将中国内生金属矿床分为岩浆型、接触交代型、斑岩型、热液型、层控热液型、陆相火山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等七大类。这一分类方案有利于进行区域成矿分析,比较适合于普查找矿。图1-2-1为中国主要大中型铜矿分布图,可见我国的铜矿在区域分布上具有两大显著特征。

1)铜矿床的分布与区域地质构造关系密切

海相火山型铜矿床分布在优地槽褶皱带和基底出露的隆起区。岩浆型铜矿床明显地受深断裂控制,有的分布在两大构造单元的交界处两侧及地槽区、地台区的深断裂附近,且多分布在隆起一侧。夕卡岩型和斑岩型铜矿床在地台区主要分布于地台边缘凹陷带或隆起与凹陷的过渡带,在地槽区往往分布在地背斜隆起区的边缘深断裂附近。根据铜矿床成矿特点及其与区域地质构造的分布关系,刘兰笙(1986)将中国铜矿的分布划分为古亚洲成矿域、滨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根据中国已知中型以上铜矿的分布特征看,大地构造和区域性地质构造控制着铜矿床的区域分布和类型。

(1)天山-赤峰活动带以北地区:其范围相当于天山—赤峰活动带及西伯利亚板块,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矿床主要受NW、NE和NEE向构造控制,涉及省份包括新疆、甘肃、内蒙古、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主要矿床类型有新疆喀拉通克、葫芦、黄山、琼河坝,吉林红旗岭、赤柏松,甘肃金川等岩浆型矿床,内蒙古霍各乞、甲升盘、东升庙等层控热液型矿床,新疆阿舍勒、辽宁红透山、内蒙古白乃庙等火山型矿床,河北寿王坟、辽宁二棚甸子、八家子、华铜、吉林天宝山、黑龙江弓棚子等夕卡岩型矿床,内蒙古乌奴格吐山、头道沟、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型矿床。

图1-2-1 中国主要大中型铜矿分布图(矿产资料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集(1973)补充;构造图据任纪舜等(1983))

(2)中部昆仑—秦岭—祁连成矿带:矿床主要受NW及NWW向昆仑、秦岭和祁连活动带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华北板块的南缘及其与华南板块的接触带。成矿时代以古生代为主,涉及省份包括青海、甘肃南部、陕西、山西、河南等。主要矿床类型有火山型矿床,如青海红沟、甘肃白银厂、小铁山等;岩浆型矿床,如青海德尔尼等;斑岩型矿床,如山西铜矿峪、青海纳日贡玛等;层控热液型矿床,如山西蓖子沟、胡家峪、老宝滩等;夕卡岩型矿床,如青海赛什塘等。

(3)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矿床主要受NW和NNW向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藏滇板块及其与华南板块的接触带,涉及省份包括西藏、云南、四川等。成矿时代除少数中生代外,大部分都为喜马拉雅期。目前已发现有斑岩型(如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云南雪鸡坪等)、火山型(如四川拉拉厂、云南大红山)、层控热液型(如云南汤丹、落雪、因民)及岩浆型(如云南白马寨、朱布等)矿床。

(4)华南板块东部地区:矿床主要受NE向构造控制,主要分布在华南板块东部的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涉及省份包括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成矿时代是多期的。矿床类型多种多样,典型矿床有湖北铜录山、封山洞,江西天排山,安徽铜陵等夕卡岩型矿床;江西德兴、福建钟腾等斑岩型矿床,福建紫金,江西铁砂街,广东大宝山、浙江西裘等火山岩型矿床,湖南铜鼓塘层控热液型矿床,江苏安基山,浙江乌岙,江西枫林等热液型矿床。

2)铜矿床与岩浆岩关系甚为密切,并明显地具有成矿专属性

如有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Cu-Co等岩浆型铜矿,有与中酸性岩浆岩有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等铜矿床。

矿床金属组合与岩浆岩的关系也有一定规律,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Cu-Co矿,与偏基性的中性岩有关的岩浆岩形成铁铜矿,中偏酸性岩浆岩形成铜钼矿、铜铅锌矿,而偏酸性岩浆岩[w(SiO2)>70%]则形成钼铜矿、铜锡矿。

黑龙江铜矿分布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黑龙江最大铜矿在哪里、黑龙江铜矿分布图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推荐阅读:

钢结构抗震支架安装(钢结构抗震支架安装示意图)

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大学排名(园林景观设计专业大学排名前十)

钢结构中间飞机梁怎么安装(飞机场钢结构)

钢结构平台设计计算书(钢结构平台工程实例)

停车场设计规范(停车位规范标准设计尺寸)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